一、竞赛基本信息 
中文名称: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-网络技术挑战赛 
英文名称:C4-Network Technology Challenge 
面向对象:高等学校计算机类、电气信息类和其他相关专业本科 
学生与研究生 
归属产业:互联网与信息产业 
赛事品质: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“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 
榜
二、竞赛目的 
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(China Collegiate Computing Contest, 
简称 C4)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、教育部 
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、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 
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、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联合创办于 
2016 年,2021 年第六届“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”继续由全国高等学 
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主办。 
“网络技术挑战赛”为“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”的竞赛模块之一, 
目的在于适应网络技术与应用的快速发展,对接经济社会人才需求, 
促进学生在网络技术研究与设计、开发与应用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, 
促进相关专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变革,促进创新教育范畴 
的产教融合、产学协同育人,促进学生科创成果的产业转化与创业孵 
化。 
三、参赛对象 
竞赛面向各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,以不少于 2 名、不多于 
6 名学生组成的团队为参赛单位。团队所有成员在报名时按对参赛作
品的贡献度自行排序。鼓励跨专业、跨学科与跨高校组建团队,鼓励 
境外高校组队参赛。每支团队可有 1 至 2 名指导教师,允许有一名指 
导教师来自企业。 
参赛资格以学生报名时所具有的在校学籍为准,已毕业的学生不 
具备参赛资格。竞赛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组别,以所有成员中的 
最高学历作为参赛团队分组的依据。学生所在高校负责学生参赛资格 
的真实性与有效性,候选奖项的团队须提供所在学校开具的学籍证明 
材料。 
四、竞赛内容与形式 
竞赛形式为作品赛,分为创意(A)、攻关(B)和创业(C)三大 
系列。其中,创意(A)系列的作品主题、实现技术或平台由参赛团 
队自行确定,本届竞赛在 A 系列中为网络安全设置 A-ST 专项,参见 
附件一“A-ST 项目指南”;攻关(B)系列包括两个企业定制项目, 
分别参见附件二“B-EP1 项目指南”和附件三“B-EP2 项目指南”, 
参赛团队自主选择参赛项目,并根据相应的参赛指南与要求进行作品 
的选题与实现;创业(C)系列关注作品的产业转化与创业孵化价值, 
在进入挑战赛的 A 系列和 B 系列作品中遴选,采用自愿申报的方式, 
“创业(C)系列项目指南”另行发布。 
(一)参赛作品要求 
1.A 系列的作品选题须至少关联以下网络技术范围之一:软件定 
义网络、物联网、工业互联网、网络安全、网络智能、云计算、网络 
数据分析,涉及网络系统的研究、设计、开发、部署或管理,或将相 
关技术用于解决经济社会各领域关注的应用热点或难点问题,鼓励体 
现学科交叉融合的作品选题,该系列中有关网络安全的作品统一纳入 
“A-ST”专项。B 系列的作品选题由组委会提供项目要求与指南,在 
此基础上由各参赛院校与队伍自主确定具体作品;C 系列的作品在 A 
系列和 B 系列作品中遴选,要求作品与成果具有产业转化与创业孵化 
价值。 
2.按不同竞赛阶段的要求,以相应的形式申报作品成果;作品最 
终为可用的网络系统、实物或软件,并在选题领域或主题、设计思想
或方法、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开拓或创新。 
3.作品的主要研究、设计与开发工作由参赛团队成员独立完成, 
不存在任何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问题,且未曾在任何其他赛事中获得 
过全国性奖项。 
4.作品须不涉及不健康、淫秽、色情等违规(法)内容。 
5.申报作品时必须选择作品对应的系列或赛项,即 A 系列、赛项 
A-ST,赛项 B-EP1 或 B-EP2;C 系列在 A 系列和 B 系列挑战赛资格公 
布后启动申报。 
(二)竞赛阶段 
竞赛分为三个阶段:资格赛、选拔赛与挑战赛。竞赛各阶段的作 
品形式与评审形式见表 1。A 系列作品的评价标准见表 2,B 系列作品 
的评价标准参见本规程附件中的相应赛项指南,C 系列的评价标准参 
见后续发布的“创业(C)系列项目指南”
五、竞赛评审与晋级办法 
竞赛所有系列与各阶段的评审均由全国组委会组织进行。本科组 
与研究生组晋级及奖项名额按对应阶段两个组别参赛团队规模的比 
例进行分配。 
(一) A 系列作品 
1.晋级选拔赛 
资格赛阶段,根据参赛规模与评审成绩的排序确定晋级选拔赛的 
规模与作品名单。 
全国组委会可定向邀请一定数量的高水平作品直接参与选拔赛, 
该部分作品不占用正常晋级名额。 
2.晋级挑战赛 
选拔赛阶段,在确定各赛区的获奖名次与奖项后,各赛区的本科 
组第 1 名作品和研究生组第 1 名作品晋级挑战赛(如果该赛区研究生 
组作品缺失,由本科组第 2 名作品递补),除此以外的所有作品按评 
审成绩的全国排序晋级,总数不超过选拔赛参赛作品总数的 25%。 
(二) B 系列作品 
B 系列的资格赛和选拔赛由全国组委会组织评审,并根据评审成 
绩及排序确定晋级选拔赛、挑战赛的规模与作品名单。 
(三) C 系列作品 
C 系列面向已获得挑战赛资格的作品,由全国组委会组织评审, 
详见后续发布的“创业(C)系列项目指南”。 
(四) 晋级后参赛队员与指导教师变更 
A 系列与 B 系列在资格赛报名成功后,不允许变更参赛团队成员 
组成,少于 2 人或多于 6 人的团队失去参赛资格。 
每支参赛团队的指导教师组成与顺序原则上不可更换,确有不可 
抗拒原因需要更换的,须在下一竞赛阶段作品申报开始前一周向全国 
组委会提交书面申请,在获得批准后生效。 
申报 C 系列的作品允许在原 A 系列或 B 系列基础上,增加不超过 
3 人的创业相关学生成员和 1 位创业指导教师。 
六、竞赛的奖项设置 
(一) A 系列的奖项设置 
1.资格赛不设置奖项。 
2.选拔赛的奖项按赛区单独设置,分别按照赛区参赛规模的 10%、 
20%和 40%比例确定一、二、三等奖。 
3.挑战赛设特等奖 1 名,一、二、三等奖若干,具体设置见表 3。 
4.A-ST 单独设奖,奖项设置参照表 3,但特等奖由全国组委会视 
第 1 名作品质量决定是否设置。 
(二) B 系列的奖项设置 
1.资格赛不设置奖项。 
2.选拔赛与挑战赛阶段的奖项与奖励依不同的企业定制项目 
(EP1/EP2)独立设置。 
3.选拔赛奖项按赛区单独设置,分别按照赛区参赛规模的 10%、 
20%和 40%比例确定一、二、三等奖。 
4.挑战赛设一、二、三等奖若干,具体设置见表 4。特等奖由全 
国组委会视第 1 名作品质量决定是否设置。
(三) C 系列的奖项设置 
参照后续发布的“创业(C)系列项目指南”。 
(四) “英才计划”奖赏 
1.所有报名 B-EP1 和 B-EP2 赛项的团队分别获得华为、未来网络 
有关线上学习与培训服务。 
2.晋级 B-EP1、B-EP2 赛项挑战赛的团队可获得暑期“英才创新 
特训营”入营资格。 
3.A、B 系列晋级挑战赛的团队均可获得创业孵化或成果产业化 
转移对接机会。 
4.挑战赛优秀作品有机会推荐参加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 
创业大赛国赛。 
(五) “优秀指导教师”奖 
本届竞赛新增优秀指导教师奖,从获得挑战赛特、一等奖或指导 
2 支以上学生队伍进入挑战赛的指导教师中遴选若干名。 
七、竞赛时间安排 
竞赛报名 2021 年 3 月 8 日启动,截止日期为 2021 年 4 月 23 日, 
各阶段的时间安排见表 5。根据新冠疫情防控要求,组委会可能会就 
相关时间安排进行必要的调整。如有调整,将通过大赛官方网站、微 
信公众号等渠道提前通知。
竞赛报名与各阶段作品成果申报均采用在线方式,请访问“中国 
高校计算机大赛-网络技术挑战赛”官方网站() 
进行报名与作品申报。 
报名参加资格赛不收取费用,也无需支出交通及食宿费;入选并 
参加选拔赛的每项作品收取报名费 500 元,但无需支出交通及食宿费; 
挑战赛不收取费用,参加挑战赛阶段现场比赛的交通及食宿费用自理。 
按照“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”组织委员会的安排,参赛作品的报 
名费委托“杭州简学科技有限公司”收取,账号信息如下: 
账户名:杭州简学科技有限公司 
账 号:1202188619900006181 
开户行:中国工商银行杭州西溪紫霞街支行 
八、竞赛的组织管理 
“网络技术挑战赛”设立专家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,各设主任 1 
名、副主任和委员若干名。各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如下: 
(一) 专家委员会 
1.监督组织委员会的工作,确保竞赛长期、稳定、高效开展。 
2.审定赛项的主题、方案、相关规程和技术文件。 
3.依据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原则独立开展竞赛的评审工作。 
4.对针对竞赛工作人员的申诉做出裁处。 
(二) 组织委员会 
1.负责竞赛相关各方的联络与协调。 
2.制定赛项的主题、方案、相关规程和技术文件,组织实施竞赛 
并负责解释。 
3.对针对候选获奖作品的质疑投诉做出裁处。 
4.确定竞赛系列、规模以及奖项设置
5.宣传、推广与运营竞赛品牌。 
6.发布(公示)与竞赛相关的各项信息。 
7.培训竞赛相关工作人员与志愿者。 
九、申诉与裁处 
挑战赛参赛团队可对竞赛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提出申诉,申诉应 
在评审结果公示前由指导教师按规定的程序以书面申诉报告形式提 
交。专家委员会负责受理申诉,在评审结果公布之前完成协商裁处, 
以保证竞赛的公平、公正与公开。 
挑战赛结束后将对候选的获奖作品进行公示,并保留七天的质疑 
投诉期,其间若收到对获奖作品或团队的质疑投诉,将由全国组委会 
根据以下规定在质疑投诉期截止前进行裁处,并根据裁处结果决定是 
否调整挑战赛名次与奖项。 
1.若团队成员的在校学籍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,取消该成员所在 
团队以及所在高校所有学生的参赛资格和所获奖项。若其他团队因此 
出现符合参赛资格的学生数量少于 2 人的情况,则取消参赛资格和所 
获奖项。 
2.若作品及申报材料存在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,如抄袭、侵权、 
伪造以及故意夸大团队成员的工作贡献等,则取消该作品团队的参赛 
资格和所获奖项。 
3.若作品存在不健康、淫秽、色情等违规(法)内容,则取消该 
作品团队的参赛资格和所获奖项。 
4.若作品在晋级挑战赛名单公示期截止前在其他赛事中曾经获 
得过全国性奖项,则取消该作品团队的挑战赛参赛资格;若作品在挑 
战赛获奖名单公示期截止前在其他赛事中曾经获得过全国性奖项,则 
取消该作品团队的拟获奖项。 
5.资格赛与选拔赛相关的申诉与裁处由全国组委会负责。 
十、竞赛的服务与支持 
竞赛组委会为所有参赛师生提供沟通与交流服务,包括但不限于 
提供专门的竞赛官方网站、微信公众号、网络社区(钉钉群、微信群)、
线上直播与宣讲等。 
有关赛事工作与活动安排的通知与信息公告均通过大赛官方网 
站()和微信公众号(c4-network)发布。 
十一、竞赛组织架构 
(一)专家委员会 
主 任:刘云浩(清华大学) 
副主任: 
李向阳(中国科学技术大学) 
王 泉(西安电子科技大学) 
委 员: 
徐明伟(清华大学) 
李克秋(天津大学) 
肖 侬(中山大学) 
高小鹏(北京航空航天大学) 
罗军舟(东南大学) 
侯胜利(思科系统) 
(二)组织委员会 
主 任:施晓秋(温州大学) 
副主任:崔江涛(西安电子科技大学) 
委 员(按赛区排序,不分先后): 
卞佳丽(北京邮电大学,华北) 
张力军(北京航空航天大学,华北) 
顾军华(河北工业大学,华北) 
战德臣(哈尔滨工业大学,东北) 
郭东伟(吉林大学,东北) 
王兴伟(东北大学,东北) 
周果清(西北工业大学,西北) 
强 彦(太原理工大学,西北) 
谢晓燕(西安邮电大学,西北) 
陈文宇(电子科技大学,西南) 
柳 青(云南大学,西南)
龙慧云(贵州大学,西南) 
韩劲松(浙江大学,华东) 
徐 明(杭州电子科技大学,华东) 
陆 音(南京邮电大学,华东) 
孙润元(济南大学,华东) 
于元隆(福州大学,华东) 
陈启买(华南师范大学,华南) 
张敬伟(桂林电子科技大学,华南) 
滕少华(广东工业大学,华南) 
吴黎兵(武汉大学,华中) 
甘 勇(郑州工程技术学院,华中) 
蔡志平(囯防科技大学,华中) 
李朝军(华为技术有限公司) 
魏 亮(未来网络研究院) 
赵 燕(温州大学) 
张笑钦(温州大学) 
十二、其他 
本竞赛规程的最终解释权归“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-网络技术挑 
战赛”组织委员会所有。 
“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-网络技术挑战赛”组织委员会 
2021 年 3 月
详细说明见附件和登录网站:报名参赛。